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物百科 >

每天了解一位历史人物—李大钊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6-24 01:12:59     编辑: 走进历史

今天我们从李大钊的背景、历史事迹、新文化运动(1915—1923年)、五四运动(1919年5月4日)、中国共产党成立(1921年7月23日)和对李大钊的评价来展开说说吧。

李大钊语录:1、青年之文明,奋斗之文明也。与境遇奋斗、与时代奋斗、与经验奋斗。故青年者,人生之王、人生之春、人生之华也。

2、为世界进文明,为人类造幸福,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类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,资以乐其无涯之生。

3、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,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。

4、今是生活,今是动力,今是行为,今是创作。

5、一切乐境,都可由劳动得来,一切苦境,都可由劳动解脱。

李大钊—“革命先行者”

李大钊的背景:

李大钊(1889-1927)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,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,字守常,河北省乐亭县人。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,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,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。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,而且是学识渊博、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,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,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。

李大钊

李大钊的历史事迹:

1915年,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“二十一条”,李大钊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,他起草的通电《警告全国父老书》传遍全国。

1916年,李大钊回国后,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,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,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。

1919年,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。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,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,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。

1920年初,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,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,筹建中国共产党。

1921年7月23日,中共一大召开,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,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。

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历史人物

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:

1. 提倡民主,反对专制

2. 提倡科学,反对迷信

3. 提倡新文学,反对旧文学

4. 提倡新道德,反对旧道德

新文化运动的利与弊:

利:1.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,解放了人们的思想,为后期马克思主义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。

2.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,反对旧道德,提倡新文学,反对文言文,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3.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,为中国共产党的成立奠定了基础。

4.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,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弊: 1. 新文化运动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,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导致中国文化的断层和失语。

2.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。

五四运动爆发:由学生首先发起的。胡适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林长民和蔡元培为主要领导者

五四运动的导火线: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。

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:

1、抗议帝国主义侵略。如反对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送给日本的决策。

2、反对外国势力的压迫。如要求撤销在中国的外国势力范围、撤走其军队。

3、争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。如要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、撤走其军队和取消“二十一条”等正义要求。

4、抵制日货和其他帝国主义商品

5、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。如“彻底地、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”,核心内容为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。

历史意义:

1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。

2、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。

3、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。

4、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。

5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。

6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。

“红船精神”中共一大会议在缓缓划行的画舫上开始了,在此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。

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:

1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。

2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。

3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。

对李大钊的评价:

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,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、开花、结果。正因为如此,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,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,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。

每日小知识:中日签订“二十一条”内容为五个部分。

第一部:分日本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。

第二部:分日本要中国承认日本国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。

第三部:分日本要求中国政府将汉冶萍公司置于日方控制之下。

第四部分:日本要求独吞中华。

第五部:分是日本要求中国允许日方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渗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