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唯有饮者留其名”。自酒诞生以来,好酒贪杯之人数不胜数。那么,中国古代有哪十大名人雅士因酒而留名呢?
一、杜康
据传是夏朝的国君,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“酿酒始祖”。汉《说文解字》载:“杜康始作秫酒。又名少康,夏朝国君。”后世制酒业尊奉杜康为祖师爷,“杜康”成为酒最早的代名词。曹孟德有诗云: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

二、刘伶
说到好酒之人,怎么能忘了刘伶呢?刘伶是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中最嗜酒如命、放浪形骸的人。如果说生活当中没有了酒,那就失去了所有的快乐。史书记载他经常一个人乘坐鹿车,手里抱着一壶酒,一路畅饮,还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后面跑,并说:“如果我醉死了,你便把我就地埋葬了。”《世说新语》也记载:刘伶恒纵酒放达,或脱衣裸形在屋中。人见,讥之。伶曰:“我以天地为栋宇,屋室为裈衣,诸君何为入我裈中?”真个是恣意畅快!现有“刘伶醉”美酒传世。

三、阮籍
有刘伶处,当有阮籍。同为“竹林七贤”中的好基友,阮籍蔑视礼教,常以“白眼”看待“礼俗之士”;后期变为“口不臧否人物”。面对当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,阮籍常用醉酒的办法,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与家人。凡是司马府上有宴会,他是每请必到,到便喝酒,饮则必醉,以此来掩饰自己。
阮有一女,容貌秀丽,司马昭想纳为儿媳,几次托媒人登门求亲。阮对此进退维谷,左右为难。既不愿意落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,又不想得罪司马昭,免招杀身之祸。于是,干脆天天沉醉酒中。等提亲的人上门一看,只见他已烂醉如泥,不省人事了。一连六十多天,他都宿酒未醒。司马昭奈何不得,联姻之事,只得作罢。
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”。阮籍登高时的慨然一叹,道出了他的真实心境。这是个怎样的世道啊!看来,终日沉醉,看似放浪的阮籍,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时事与个人处境的悲凉与无奈吧。

四、陶渊明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这是陶渊明《饮酒 其五》中的名句。陶渊明为东晋时期著名田园诗人,一生醉心田园,纵情诗酒。其酒醉后写的“饮酒二十首”,一醉一诗,逸趣横生。体现了他崇尚自然,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。
陶渊明虽嗜酒好饮,然家中贫穷,不能常得。有一年重阳节,却家中无酒,只能在野外摘菊自赏,凝思远眺,颇为惆怅。忽见一白衣而至,原来是官府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。当下大喜过望,尽醉而归。后来人们以“白衣送酒”表示雪中送炭,心想事成。

五、张旭
张旭是杜甫笔下的“饮中八仙”之一,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“草圣”。张旭生活在玄宗年间大唐盛世,为人洒脱不羁,豁达大度,才华横溢,卓尔不群,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。因他经常喝得大醉,呼叫狂走,然后索笔挥洒,落笔成书,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,故又有“张颠”的雅称。后世的怀素和尚继承和发扬了草书风格,与张旭并称为“癫张狂素”。
唐文宗曾亲下御诏,以李白诗歌、裴旻剑舞、张旭草书为“三绝”。传世书迹有《肚痛帖》、《古诗四帖》等。

六、李白
说到喝酒,首推太白。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里,李白才是酒文化当之无愧的最佳代言人。开心的时候要喝酒,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喝酒,要喝就喝个痛快!李白既是诗仙,也是酒仙,流传至今的名篇佳句中美酒佳酿随处可见,酒香四溢,令人神醉。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”。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。“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”。“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”。更有那篇惊世骇俗的《将近酒》: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何等的潇洒飘逸,何等的酣畅淋漓!读此神品,当浮一大白。
李白的头号迷弟杜甫这样写诗赞叹李白: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千百年后,李白的酒仙风范,仍令后世好饮之人追思仰望不已。

七、白居易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!没事干就想喝一杯,原来诗魔白居易也是贪杯之人啊!
和李白一样,他也是每日必饮。如他所言,“平生好诗酒”耳。一个人要喝,亲朋好友来访更要喝;在家里喝,出门也要喝;吟诗要喝,听曲也要喝。酒一喝,就诗兴大发,文思泉涌。“吟诗石上坐,引酒泉边酌”“独持一杯酒,南亭送残春”“遇物辄一咏,一咏倾一觞”“一酌池上酒,数声竹间吟”。他那首最著名的长诗之一《琵琶行》,就是他边喝酒边听琵琶声中酝酿创作而成的。彼时的白居易人过中年,被贬到江州任江州司马,正处于人生的低谷,每日里唯有与友人聚饮,一醉解千愁。也唯有美酒与仙乐,才能抚慰诗人天涯沦落的寂寥吧!

八、唐伯虎
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里桃花仙。
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折花枝当酒钱。
大名鼎鼎的唐伯虎,其真实的人生经历可远没有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风流不羁风花雪月。自从倒霉地牵涉进“考试舞弊案”后,他便一蹶不振,潦倒落魄。最后还身不由己的卷入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闹剧。幸亏唐寅看透局势,故意装疯卖傻,每日烂醉如泥,甚至有意裸露身体,令王爷不堪入目,最终被宁王“放归”回到桃花坞。宁王造反失败,唐寅幸未被牵连,避免一劫。年轻时的风流才子,却落得一生坎坷漂泊。从此看透世事,卖文鬻画,用诗酒了此残生,令人唏嘘。

九、八大山人
本名朱耷,大明皇室的正统后裔,明亡后为避难削发为僧。明末中国画一代宗师,书法绘画艺术成就卓越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因其身世特殊,一生遍尝苦难,性情抑郁。
邵长蘅《八大山人传》记载:“饮酒不能尽二升,然喜饮。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,辄往。往饮辄醉。醉后墨渖淋漓,亦不甚爱惜。”又记:“一日,忽大书“哑”字署其门,自是对人不交一言,然善笑,而喜饮益甚。或招之饮,则缩项抚掌,笑声哑哑然。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,赌酒胜则笑哑哑,数负则拳胜者背,笑愈哑哑不可止,醉则往往唏嘘泣下。”喝酒竟喝得泪如雨下,可见其内心悲情。

十、郑板桥
郑板桥是著名的“扬州八怪”之首,为人举止怪异,疏放不羁,风趣幽默。他说:“酒能乱性,佛家禁之;酒能养性,仙家饮之。我则有酒学仙,无酒学佛。”
郑板桥诗画双绝,逸闻趣事流传甚多,但他平生却最好饮酒。不论达官贵客,还是贩夫走卒,都是他的酒中好友。曾戏谑自己道:“顿餐不离盏,书画伴终身。”有诗总结一生:“二十年前载酒瓶,春风倚醉竹西亭。而今再种扬州竹,依旧淮南一片青。年年画竹买清风,买得清风价便松。高雅要多钱要少,大都付与酒家翁。”板桥先生名气大,好友多,挣钱应该比较容易,可是却身无余财。想来也是因应了李白的那句话:五花马、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