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来讲讲明朝第一狂人“李贽”。

李贽图片
人物简介
李贽(1527一1602年),号卓吾,福建泉州晋江人。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,李贽的祖、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,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,思想也比较开放,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。但李贽对社会现实的大胆批评,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,引起当时统治者的不满。在他76岁时,官府以“惑世诬民”的罪名将他逮捕。在狱中,李贽不堪迫害自杀身亡。

人物思想主张
1、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:李贽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,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(《藏书》里有主要内容)。针对正统理学家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命题,他提出“穿衣吃饭,即是人伦物理”的主张,挑战“天理”学说(《焚书》里有主要内容)。他强调人的个性,但没有根本否定儒家思想,而是取其精华。
2、批判封建礼教:李贽对封建的男尊女卑、假道学、社会腐败、贪官污吏大加批判,尤其为受压迫的妇女鸣不平,抨击封建礼教对思想的禁锢,痛斥维护封建礼教的人是假道学,是伪君子。
3、提倡男女平等:李贽反对高低贵贱,提倡男女平等,这是他对宗法等级观念的挑战(《续藏书》里有主要内容)。
4、政治理想: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,李贽提出了“至道无为、至治无声、至教无言”的政治理想,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。
5、民本思想:李贽大胆提出“天之立君,本以为民”的主张,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。
6、批判重农抑商:李贽主张功利主义,强调商业的重要性,批判重农抑商的政策。
7、童心说:李贽反对盲从孔子,认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,儒家经典也不是“万世之至论”。他提出“绝假纯真”的“童心说”,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(《续焚书》里有主要内容)。
8、文学主张:李贽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,他主张“真心”,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(《续藏书》里有主要)。

“童心说”
李贽的“童心说”是晚明时期的一种文学观念,其核心在于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自然性。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坦率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,不应加以雕琢和修饰和“童心说”具有进步性和深刻性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,它批判了宋明理学中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的主张,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。李贽的“童心说”还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,他肯定人欲和私心,与宋明理学的主流思想产生对立。李贽的“童心说”不仅是一种文学观念,也是一种人性论。他认为自然人性就是人们平时穿衣吃饭之类的人伦物理,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即贯穿了接人待物的道理。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探求人伦物理,而非求教于思辨。因此,他赞同一切好的作品都是应该发自童心的。
文学作品:《藏书》、《续藏书》、《焚书》、《续焚书》、《史纲评要》。

人物评价
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,一位以“奇谈怪论”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。他崇尚真奇,鼓倡狂禅,揭露封建社会“无所不假”、“满场是假”的虚伪现实,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,建立了以“童心说”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。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,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。总之李贽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历史人物,他的思想和行动虽然在当时遭到排斥,但在后世历史评价中,他的某些观点和对自由的追求被认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。
每日小知识: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后期(16世纪)。其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