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物百科 >

没有外号不发家之三:名人自己起的"网名"有多会玩?别号趣谈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6-18 01:18:50     编辑: 东风万里情

古人取号的创意,简直跨越时空的次元壁。继上次盘点宋唐名人后,咱们继续解锁明、清、近代那些让人拍大腿的别号。

明代王阳明给自己取名 "阳明子",这号背后藏着一段励志故事。他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龙场驿,在贵州的山洞里 "格物致知",结果悟出了 "心即理" 的哲学。这操作像极了现代人在出租屋里开 "悟道直播间",山洞秒变网红打卡地,"阳明" 二字瞬间自带学霸滤镜,成了心学教主的专属 IP。

明代“诗书画文四绝”文徵(zhi)明的 "衡山居士" 则充满地理梗。他出生于苏州衡山坊,长大后干脆以地为号,活像现代人说 "我是胡同口长大的四合院男孩"。不过这号倒很符合他温文尔雅的气质,就像他的书画一样,透着江南水乡的灵秀。

明代“诗画双绝”唐伯虎的 "六如居士"最有禅意。他因科举舞弊案看破红尘,取号来自《金刚经》的"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",从此寄情山水,成了古代版的" 佛系青年 "。不过他的《桃花庵歌》又狂又浪,可见这号里藏着深深的无奈与超脱。

清朝前期蒲松龄的 "柳泉居士" 充满画面感。他在山东淄川老家的柳泉边摆茶摊,过往行人喝茶不要钱,只要讲个故事。这操作堪比现代街头采访博主,用一杯茶换素材,最后写成《聊斋志异》。

清代纪晓岚的 "观弈道人" 最有画面感。这位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爱下棋如命,却总输棋。他自嘲说:"弈之优劣,有定也,一着之失,人皆见之,虽护前者不能讳也。" 这号简直是古代版的 "青铜玩家" 自嘲,一边观棋一边悟道,把人生当成了棋局。

还有那位写下 "难得糊涂" 的郑板桥,自号 "板桥道人"。这名字源于他家乡的木板桥,可配上他那狂放不羁的画风,倒像是在说:"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,别跟我玩虚的。"

袁枚的 "随园主人" 堪称躺平主义先驱。他辞官后在南京小仓山买下废弃园林,改名 “随园”,每天在园子里写诗、吃美食、收女弟子,活得比现代人还潇洒。把园林变成了文化沙龙。这号放到现在,天天在朋友圈晒 "偷得浮生半日闲" 的惬意生活。吸引无数名流打卡,甚至出书《随园食单》,成为古代版 “生活方式博主”。放到今天,他怕是能靠 “山居 vlog” 和 “古法菜谱” 狂揽百万粉丝。

近代梁启超的 "饮冰室主人" 最有深意。用 "饮冰室" 给自己降温。这个号取自《庄子》"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,我其内热与",暗喻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情怀。不过他的饮冰室里藏着四万册藏书,活像现代的 "书房打卡博主",用冰块降温的同时,也用文字给时代 "降温"。

李叔同的 "弘一法师" 最具反差萌。这位才子早年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哥,中年出家后自称 "弘一",意思是 "光大一切"。前半生是文艺青年,后半生是得道高僧,堪称近代最有故事的 "网名" 切换。

这些明、清、近代的别号,就像古人的个性盲盒,打开后总有惊喜。让我们看到,无论哪个时代,人们都在用独特的方式标记自己的存在 —— 古人的 "网名",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,而是藏着整个时代的幽默与智慧。

纵观古代名人这些名号让他们在历史中留下独特印记,也告诉我们:一个好的 “外号”,真的能让人生“发家”—— 不是金钱的积累,而是精神的富足与声名的远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