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人物百科 >

每天了解一位历史人物—王莽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09 21:48:55     编辑: 走进历史

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王莽。

王莽图像

人物简介:

王莽(前45年12月12日一公元23年10月6日),字巨君,魏郡元城委粟里(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北沙窝庙村)人,西汉权臣,新显王王曼长子、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,篡夺皇位。新朝开国皇帝,公元8年至23年在“真皇帝"位。

西汉末年,在汉哀帝早亡、皇权旁落的情况下,王莽趁机窃取大权。公元8年12月,王莽代汉建新,建元“始建国",宣布推行新政,史称“王莽改制”。

王莽统治末期,天下大乱。公元23年(新莽地皇四年),更始军攻入长安,王莽死于乱军之中,新朝灭亡。王莽共在位15年,卒年69岁,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。

王莽篡汉

王莽篡汉过程:

王莽篡汉‌是指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。

1、崛起阶段‌:王莽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,其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,这使得他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本。王莽通过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,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,赢得了广泛的人心。他把自己的长女嫁给汉平帝做皇后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‌。

2、权力积累‌:王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,逐渐掌握了朝廷中的军政大权。他通过照顾生病的叔父王凤,展现了自己的忠诚和能力,赢得了王政君和汉成帝的信任。随后,他被任命为黄门郎,并逐步升迁为射声校尉,最终成为主管全国军事的大司马。在这一过程中,王莽表现出的谦逊和无私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声望‌。

3‌、篡位‌:在汉哀帝死后,由于没有子嗣,王莽通过控制朝廷和立年幼的刘婴为皇帝,自己则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,实际上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。最终,在公元5年(元始五年)十二月,汉平帝死后,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,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,从而完成了从大臣到皇帝的转变‌。

王莽改制

王莽改制:

1、土地改革‌:王莽推行“王田制”,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,称为“王田”,并禁止买卖。他试图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,规定每家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九百亩,超出的部分必须分给亲戚邻居耕种。没有土地的人由国家分配规定数额的土地。

2‌、币制改革‌:王莽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,将钱币分为六等二十八品。他废除了五铢钱,发行了多种复古式的货币,如龟币、贝币等。这些改革导致了经济混乱和通货膨胀。

‌3、商业改革‌:王莽推行了五均六筦政策,控制和垄断工商业。他设立了五均司市师来管理市场物价,并通过贷款制度(五均)和六筦政策(控制盐、铁、酒、铸钱等)来平衡物价和增加国库收入。

4、官名县名改革‌:王莽更改了官制与官名,因为王莽信奉儒家思想,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“礼崩乐坏"前的礼治时代,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。 于是他仿照周朝恢复了周礼模式,刑罚、礼仪、田宅车服等都恢复到西周时代的规范。

为了获取民心,王莽采取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,但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,没从根本解决社会问题,且朝令夕改,导致百姓和官吏不知所从,最终引发了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,加剧了社会动荡。

绿林、赤眉起义势力图

亡国被杀:

在王莽推行新政时, 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,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,国库也耗费殆尽 ,导致民不聊生,于天凤四年(公元17年)全国发生蝗灾、旱灾,饥荒时,各地农民纷起,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。

地皇四年(公元23年),起义军(绿林军)攻入长安,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,公卿大夫、宦官、随从还有千余人。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,部下死伤略尽,也退至渐台。这时他的儿子、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。王邑将他喝住,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。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。王莽被起义军战士(商县人杜吴)所杀。

新朝灭亡,王莽的头颅,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,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,洛阳武库大火,遂被焚毁。

人物评价:

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。他的改革是超前的,也是一个具有创新的社会改革者。但王莽改制的失败,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,他性情狂躁、轻于改作,一味慕古、不切实际,刚愎自用、所用非人,这些使他在改制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,有想法但没立足实际,因此注定要走向灭亡。

每日小知识: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7月1日、澳门回归祖国是1999年12月20日。